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体现了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计算机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朋胆的尝试,也总结出“抛锚法”、“搭脚手架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一批学者亦不甘落后,大力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情境。
一、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束
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学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体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实施阶段,主要是(1)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研究以建构主义教与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构建知识的学习情境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的可行之法,使师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利用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愿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地整合在课程之中:(4)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3、总结阶段,主要是(1)构建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2)制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1 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王悦生 副组长:吴佰强 陈绪强 刘永伟
成 员:冀贞军 曹玲仁 李在任
2 专家指导小组:
组 长:徐庆乐 副组长:柏钦银
成 员:张军 史涛 曹西波
3 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吴佰强 副组长:陈绪强
成 员:冀贞军 曹玲仁 李在任
4 教科研小组:
组 长:冀贞军
副组长:曹玲仁 李在任
成 员:郭洪翠 何彦丽 常仕才 徐勤杰 陈燕萍
5 实验效果评估小组:
组 长:吴佰强 副组长:陈绪强
成 员:冀贞军 曹玲仁 李在任 郭洪翠
6 档案整理小组;
组 长:冀贞军
成 员:徐西安 孔宁宁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半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校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11篇分获新泰市电教、教育学会论文评奖一、二、三等奖。李在任和徐涛老师的教学课件获全国二等奖。
5、“整合”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换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始终位于同类学校的前茅。
6、广大中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国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四、从宏观上讲,信息技主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五、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本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