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民国时代称为“国学”,港澳台地区也称为“国语”,英语称之为“Chinese”。我想这一方面说明了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语文应该突出更多的民族性的东西。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在小学阶段多了些古代文化经典,可以为语文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科书中有古典文学多以诗词形式出现,其中诗歌55首,词曲8首。但我觉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而小学时期时间最为充裕,多背些古文化经典,对以后初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大帮助,近乎于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另外,就个人修养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古典诗文读得多,气质就会温婉高雅,卓尔不群。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正所谓,“终身之计,莫若树人”,提高气质与学问,一箭双雕,为何不抓紧机会呢?
在内容选择上,从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到汉东府古风,至唐宋诗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都应有所涉猎。
学习方式上,要以校内学习为主,课外补充为辅,课堂上认真听讲,熟读成诵。回家后家长注意检查反馈,另外也可以补充些书本上相关的内容材料,供孩子了解。
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认为考试不考,于是就不加以重视。诵读不认真,这实则是舍本逐末之举。另外,家长朋友们也担心孩子能否消化。因为,即使他们暂时不理解内容却培养了语感,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他们定会明白个中三味。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沉淀自己的心灵。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多读些传统文化经典,实在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