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与朋友闲谈,问及她新工作感觉如何,她一脸无奈:“紧张、压抑,不太适应,不像你——淡定,走到哪里都那么潇洒。”
我笑笑:“我呢,属草,在哪儿都能生长,对周围的环境要求不高,但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关注与欣赏,注定一辈子平淡。而你呢,属花,虽一时难以接受变化的环境,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枯萎,可一旦适应就会蓬勃,绽放绚丽,赢得称赞。”
是啊,每个人性格使然,追求也就有所不同。当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这使我联想到孩子身上: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就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确切地说是在脑海中的规划,并为此而努力地付出着,不计任何代价。可又有几个孩子是按照父母的计划按部就班?相反,他们中有很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多少时候,我也在反思我自己,该怎样培养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刚读中学时,父母为奥托·瓦拉赫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就是这样,天才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孩子明明不喜欢弹琴,我又何必弄条锁链将他和琴键拴在一起?放开了,他竟然也会一时兴起为我弹奏美妙的曲子。孩子不喜欢被逼迫,那就给他一些一些自由的空间。说不定他会幸福地坐在床头为你解读他最新的一幅大作,谁能保证在这幅作品中不包含着他对未来的殷殷向往呢?说不定在玩耍中也会出现一闪念的灵感,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许多父母总是会说:“我小时候从不让父母操心,谁也不管,我照样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可我的孩子为什么什么都要我帮他呢?都帮他做了,光剩下学习,可他也没学好……”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了: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都帮他做了”,他才会百无聊赖,才会无所事事。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既然孩子拥有自己的使命,我们要做的只需呵护这明天的嫩芽,让他早一点茁壮健康的成长。别忘了每天送一份礼物给孩子,哪怕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先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做花”还是“做草”,孩子自会有自己的选择,拥有再多不如活得快乐!